◎編輯 楊翔菲
百尺竿頭猶可進,進取之道在攀登。10年來,中國文藝創作從“高原”向“高峰”攀登,以文藝之名,赴時代之約,用文藝之情,詮釋“何以中國”。
10年來,眾多文藝作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洞筇瀑F妃》《牡丹亭》等優秀戲曲作品引發青年觀眾追捧;《長安三萬里》《封神》等電影作品用多種題材致敬上下五千年;孫甘露創作的《千里江山圖》,用接近中國古典白話的風格書寫理想和英雄的風雅頌;舞蹈詩劇和電影版《只此青綠》讓遠隔千里、跨越千年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今人心中。
10年來,文藝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文藝作品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傳統劇團不僅在舞臺上展示風采,更在短視頻平臺演播、吸粉;影視行業將中國精神與時代精神有機融合,《長津湖》、《戰狼》系列等電影作品,《山海情》《大江大河》等電視劇作品讓觀眾動心、動情;可感可知的中華文化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融合,博物館、美術館中觀眾絡繹不絕,滋養著人民的精神世界;《繁花》等影視劇帶動了拍攝地的文旅熱度,文藝與文旅呈現出愈來愈強的融合態勢。
10年來,創新讓中華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2024年,《黑神話:悟空》風靡海內外,用3A游戲的形式讓全世界玩家“研讀”《西游記》;《封神》《流浪地球》《無名》等作品通過美學創新、技術創新、類型創新等實現了中國精神表達,創新成果滲透至影視產業發展;《新龍門客?!返葌鹘y戲曲出圈,緣于瞄準年輕觀眾、借助新媒介的轉化創新;微短劇以其輕體量、快節奏的特點風靡海外,成為中國文化輸出中的最新“特產”。
“我們不僅要有高原,而且要有高峰,那就是巔峰之作、經典之作。”年過七旬的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表示。攀登高峰的途中,雖然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