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山水,溫潤之州”,正是在如此山水秀美之地,謝靈運才能寫下流傳千古的山水名詩;正是富庶繁華,文化盛行之地,才能流傳下如此之多的非遺文化。這里就是千年古城溫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素有戲曲故里、中國工藝美術之都等美譽,全市有永嘉昆曲、樂清細紋刻紙、瑞安木活字印刷術、泰順編梁木拱橋營造技藝4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5項,浙江省級159項,溫州市級779項;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7位,浙江省級230位。正是在這里,以“江南好風景 只此夜南塘“為主題的2024 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暨溫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順利舉辦圓滿成功。
面對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
溫州市白鹿洲公園內一曲清音婉轉、水袖翻飛、曼妙動人的永嘉昆曲折子戲拉開了2024年溫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序幕。永嘉昆曲長期扎根于民間,是喜慶盛典、迎神賽會等各種民俗宗教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其從劇本、表演、音樂等都有值得傳承保護的藝術特色,比如在唱腔上,具有昆曲海鹽腔的遺響,是南戲中的活化石;在表演藝術上,永昆表演質樸、生活化,非?!霸鷳B”。既有藝術價值又非常接地氣的永嘉昆曲一瞬間就把前來觀展的觀眾拉入到江南氛圍中,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魅力。
而蘇州緙絲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馬惠娟直接在在現場緙起了絲。一撥一梭、一絲一線,讓人感受到了絲織工藝的優雅和江南特色的古典。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織造技藝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機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撥子,需經過通經斷緯,將五彩的蠶絲線緙織成一幅色彩豐富、色階齊備的織物。遇見感興趣愿意問的市民,馬惠娟直接現場講解,“手要撥、腳要踩,眼睛還要看,工匠常常好幾個小時坐在紡機前不能離開。一件稍大點的作品需兩三年才能完成?!碧K州緙絲精美繁復的美麗也源于此。
如果說蘇州緙絲是溫柔嬌媚的,那么安徽漆器則明媚華麗到讓令人眼前一亮?!盎罩萜崞鼢埏椉妓囀且婚T不斷與原材料‘親近’的手藝。晾漆時間的長短、溫度的變化、打磨的程度……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成品最終呈現的紋理、質感和圖案效果?!闭刮恢魅宿山ㄝx說,要讓更多人看到安徽漆器的美,要讓這份美麗不斷傳承。當然,如果看到手癢,漆器做不了,漆扇可以做一把?,F場就有漆扇制作場地,親手調色染扇,感受漆色變幻,別有一番風味。
相比于漆器,更讓國人熟悉的顯然是瓷器。大豐瓷刻的展位前,人頭攢動,非常熱鬧。來自江蘇的“鄉村工匠”陳銀付對于瓷刻這項非遺工藝顯然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大豐瓷刻以瓷件為載體,以鋼鑿、鐵錘為工具,將鑿刻技法與刀法巧妙結合在一起,把作品的物象肌理生動呈現于瓷件表面?!艾F代瓷刻,已經從藝術欣賞走向生活日用。我們也正努力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讓非遺技藝融入當代生活?!标愩y付說。
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綠茶制作技藝(西湖龍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樊生華,則很忙碌,他一邊向大家展示西湖龍井,一邊指著炒茶葉設備說:“各地的茶都一樣,均需根據天氣情況和鮮葉狀態,使用不同的手法、調節精準的火候來炒茶。炒茶技藝決定口感。不少人都想解鎖‘茶不離手、手不離茶’的西湖龍井炒茶技藝。我也收了不少年輕的溫州愛茶之人當學徒,以茶為媒促進共富?!币蚕M巡栉幕瘋鞑ジ鼜V,讓更多人喜愛上這項極具中國特色的非遺文化。
用心做,來自非遺展品的震撼
聽昆曲悅耳,品龍井悠然,賞漆器贊嘆,那么看到溫州特有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清首飾龍”,很多人的第一觀感就是驚嘆。作為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的展品,樂清首飾龍一直在溫州元宵巡游中排首位,因裝飾精美、靈動而得名。首飾龍工藝復雜,構思精巧,一轉動輪軸就能帶動龍船內部大大小小200來個齒輪,讓龍船上80個民俗場景和300多個人物轉動起來。首飾龍展出,深受市民游客的喜愛,不少人排隊等著合照留念,已經成了展館的必經打卡點。
同樣耗時耗力的展品還有來自瑞安市平陽坑鎮東源村東梨民藝博物館負責人馬虢、徐夏怡夫婦和傳統印染工藝大師申凱旋歷時4年多,打造出來的唐代鹿草木夾纈屏風的“復原版”。這座屏風制作工藝獨特,具有大唐的盛世華美之感,很多游客在此駐足,反復觀賞不愿離開。
而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傳承人曾家快帶來的也是花了兩百多天時間,精工細作、按比例縮小制作的泰順廊橋。泰順廊橋極具地方特色,數十年來,曾家快“眼觀手量、心中有圖”,在衢州、臺州、永康等均留下建泰順廊橋,傳播溫州非遺的足跡。觀賞者表示既欣賞到了展品,也了解了溫州的地方文化,非常有收獲。
而走到寧波金銀彩繡展位,則是迎面而來的華麗感。在真絲質地的面料上用各色彩線繡制、金線和銀線盤繡而成,作為民間傳統高端手工藝品,寧波金銀彩繡長期以來都是皇家貢品,普通百姓很難一見。但是寧波金銀彩繡傳承人裘群珠則認為,現在金銀彩繡應該被更多人所熟知,不是高高掛于高臺之上,而是讓更多人看到、摸到、了解到,這樣才有更多人保護和參與到這門傳統手工技藝中來,傳統工藝才能煥發生機長遠傳承。
好思路,非遺文化綻放新光彩
此次活動的獨特之處不僅僅是進行非遺文化的展示,也在另一個方面展現了溫州非遺適應時代變化,融入現代生活的特點,期間參加的“溫州非遺購”活動的店鋪數量達40多家,其中有“茶區”5家、“美學區”17家,“非遺美食區”7家,并設有17個養生美食體驗攤位。寓教于樂,讓游客有的吃有的玩有的學有的買,這樣的非遺才更吸引人,更具人氣。開幕儀式上,主辦方還為“甌潮非遺”創意賽獲獎作品頒發證書(金、銀、銅、優秀獎代表),還舉行了“溫州市非遺對外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以及為“甌越非遺百家坊”“溫州市優秀非遺傳承基地”“溫州市優秀非遺體驗基地”授牌活動。
溫州作為非遺文化資源豐富的城市,一直在扎實推進“非遺在社區”全國試點工作,真正將“非遺小場館”建到群眾家門口,展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非遺新生態。此次活動多角度展示了長三角地區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比如說美學非遺展示區則聚焦非遺在生活美學、時尚潮流方面的創新嘗試,將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等地精美的非遺作品進行美學展示,讓大眾感受到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非遺美食展示區則匯聚溫州的各類非遺美食,讓大眾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能領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味與特色。借助本次活動,在全市形成了“非遺遍地開花”的景象,一些非遺項目也從“小圈子”走向“大市場”,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非遺保護和傳承中來。
翻開溫州,你會看到一本散逸著墨香的山水畫線裝書,拿到手里卻是如此的厚重。這份厚重源自于古老的甌越文化賦予的底蘊,千年歲月沉淀下博大精深的文化,勤勞聰慧的手工藝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用心制作,留下了豐富的非遺文化財富。溫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張志宏表示,本次“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共同展示長三角地區非遺保護成果,推動三省一市非遺保護協同發展,為長三角地區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只有齊心協力,才能讓非遺文化源遠流長,星光熠熠。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