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發酵了近一個月,這對泰國的旅游業有什么影響?
最近泰國宋干節(潑水節)旅游市場,成了觀察節點。
此前,泰國政府預計將有30.5萬游客入境,并在假期期間回升到2019年近60%的水平,而泰國商會大學預計,潑水節將帶來1250億泰銖(約35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盛會也顯著吸引了中國游客的興趣。
本周(4.10-4.16):根據攜程平臺的數據,mainlandChina游客預訂的赴泰旅游訂單數量較3月同期增長近50%;其中,機票訂單增長47%,酒店訂單增長61%。
目前中國去泰國的游客絕對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趨勢:似乎“腰子”的謠言并沒有打消中國人去泰國的熱情。
若延長時間線,則該特征更為明顯。
3月21日,泰國總理府發言人阿努查表示,最近在中國社交平臺上傳播的關于“去泰國旅游不安全”的消息是不真實的。從傳播的角度來看,泰國的聲音似乎沒有太大的抑制謠言的作用,輿論層面依然沸騰。
但是,正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的半個月里,中國赴泰旅游的訂單量一路上升。
根據攜程的數據,截至4月10日,內地前往泰國的總訂單數量在過去半個月增長了12%。;在這些酒店中,泰國酒店訂單增長12%,機票訂單增長16%,汽車訂單增長28%。
一種略顯分裂的情況發生了:網絡上你吵你的,現實中我游我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從客戶結構來看,最近去泰國的游客主要是年輕人,90后近50%,女性游客占54%。年輕女孩是旅行的主力軍,這與“泰國不安全”的輿論氛圍格格不入。
但是謠言的確對旅游市場產生了影響。
根據媒體的報道,發酵后,許多旅行社因“感覺泰國不再安全”而遭遇游客退團,原因是“感覺泰國不再安全”。;一些提前包機切位的旅行社老板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大家都是金子,許多旅游業因為這波輿論而隱痛難言。
然而,這種影響可能是結構化的。
根據2018年的數據,中國人在泰國旅游的自由行比例已經達到63%,少數用戶選擇跟團旅游。出境旅游時選擇跟團通常意味著對這個目的地不熟悉,缺乏認知經驗,所以這群人更容易受到“腰”謠言的影響。
對于一年往返泰國多次旅游的老炮,常常會對此一笑置之。
實際上,真正制約中國人到泰國旅游的,或許還是旅游費用。
在“腰子”謠言爆發之前,泰國旅游業在中國輿論場遭遇了真正的考驗:3月20日,#泰國真的太貴了,去不起嗎#沖上微博熱搜。截至當天19:00左右,話題閱讀量已達5.1億——這觸及了泰國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質優價廉。
從拆分的角度來看,讓泰國旅游“變貴”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當地的吃住價格,一個是去泰國的機票價格。但從長期趨勢來看,這兩個因素可能會被削弱,這樣物美價廉的泰國之旅才能盡快回歸。
就價格而言,2022年泰國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6.08%,是24年來的最高水平——因此,出境政策放開后,一位猛子扎進泰國的中國游客,往往很難相信自己看到的價目表。
好消息是,泰國最新的CPI在3月份已經下降到2.8%,環比-0.2%、這是過去15個月的最低增長率。當然,泰國物價未來的波動仍然很難斷言,但根據泰國商務部的預測,2023年CPI可能在1.7%-2.7%之間。
就機票價格而言,赴泰旅游的“越來越便宜”也許已經成為一個定局。
根據中國民航局官網的數據,在2023年夏秋航季航班計劃中,每周將安排10580個國際航線客運航班,達到2019年60%的水平。截至3月底,2019年國際航班數量恢復僅為33%。;與此同時,東南亞也被認定為國際航線增班的重點地區。
也就是說,未來中泰兩國民航運力的不斷提升已經在計劃之內,可以期待機票價格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事實上,這種趨勢已經體現出來了。根據攜程的數據,截至4月12日的近半個月,中國大陸到泰國的平均機票價格為1443元,比上半年下降了15.1%。
結語
從目前中國游客赴泰旅游的總體情況來看,與疫情爆發前的差距仍然很大。
根據泰國國家旅游局的數據,2023年第一季度,去泰國的外國游客數量排名前五的國家是馬來西亞、俄羅斯、中國、韓國和印度,中國只能排在第三位。2019年同期,來泰國的中國游客數量為311萬人,是馬來西亞和俄羅斯游客總數的兩倍。
中國游客在泰國恢復緩慢的原因有很多,但毫無疑問,泰國旅游早已成為中國互聯網上的熱門話題——幾乎從“乙乙管”政策調整開始,就一直火爆到現在。然而,這種輿論的情感曲線是高開低走。
起初,泰國對中國出境游客的熱烈歡迎,包括總理為中國游客接機,為泰國旅游贏得了鮮花和掌聲。之后泰國物價上漲,機票價格高,再加上“腰子”等謠言的沖擊,中國互聯網上的泰國形象一度跌入谷底。
然而,最近旅游平臺的這一系列數據表明,一個核心競爭力明確、口碑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可能已經有了超越“互聯網熱點”的生命周期。
如果你足夠喜歡,游客會用腳投票,在網上識別復雜的信息,最后在旅游訂單上執行,再次前往你癡迷的目的地。
同時也希望泰國不要辜負中國游客的熱情。唯有如此,兩國旅游業才能在未來得到共同發展。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