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新興產業意味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科技變革方向,也是我國培養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市場競爭新高地的關鍵領域。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關乎中央企業在全面建設產業鏈領域中的影響力功效
本報訊記者邢萌
此前,國家工信部表明,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技術、Web3.0、先進計算、6G等未來產業,在新生態中形成新競爭力。此外,國務院國資委5月份數次表態發言適用中央企業加快建設戰略新興產業。
實際上,中央企業合理布局戰略新興產業早已我們在行動。國資公司資料顯示,今年一季度,央企戰略新興產業完成投資超2300億人民幣,同比增加超30%,約為全部投資比例的四分之一。國資公司明確指出,爭取2023年央企加工制造業新增加項目投資比例超過13%,戰略新興產業合理布局比例提升2%之上。
采訪專家指出,在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公司估值管理體系的大環境下,中央企業公司估值加快重歸。戰略新興產業具有極大的增長空間和利潤空間,中央企業合理布局有利于促進業務多元化、改進營運能力、提升品牌形象,可以從中遠期提高中央企業估值水平。
搶占先機
看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
戰略新興產業意味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科技變革方向,也是我國培養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市場競爭新高地的關鍵領域。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關乎中央企業在全面建設產業鏈領域中的影響力功效。
強化頂層設計、優化政策對策、科學研究頒布一攬子扶持政策……進到5月份,國資公司數次做出適用中央企業加快建設戰略新興產業部署。
華鑫證券頂尖策略分析師嚴阿隆對《證券日報》記者說,監督機構賦予的政策扶持與市場確保,為中央企業加快建設戰略新興產業帶來了更穩定和有益的經營環境,減少了風險與可變性。
實際上,早些年,中央企業就已經在超前的合理布局戰略新興產業,占領新生態。《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報告(2022)》表明,央企不斷加大新型產業資金投入,投資總額由2017年的6900億人民幣增長到2021年的1.3萬億,年均增幅超20%,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業等行業投資完成額占總戰略新興產業投入的80%。另據記者了解,現階段中央企業已成立數據科技類公司近500家,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新興產業具備前期投資大、回報周期長等特性,必須充分發揮中央企業資金、資源與規模經濟效應,依靠其處在產業供應鏈主體地位優點,加速自主創新和產業發展過程,推動整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打造一批國際級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式,從而更好的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睙o錫市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中央企業具有較高的集中、高效化、產業產值比較大、知名度高等優點。”沙利文大中華地區合作伙伴兼執行總裁陸景對《證券日報》記者說,一方面,中央企業可以通過并購,加快構建在戰略新興產業的領頭主導地位,進而提升市場集中度,更有效的建立和完善產業發展環境;另一方面,中央企業也可以通過發行新股或債卷等,多種渠道為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籌資,加速產業鏈穩步發展。
結構合理
各個方面提高估值水平
在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公司估值管理體系的大環境下,中央企業特別是高新科技技術創新中央企業公司估值加快重歸。資料顯示,截止到5月29日,中證中央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指數值年之內上漲幅度達到15.37%。該指數前十大權重股來源于電子器件、航天航空與國防安全、電子計算機、半導體材料等領域。
在業內人士看起來,在這樣的趨勢下,加速自主創新、發展趨勢戰略新興產業躋身中遠期提升中央企業估值水平的重要途徑。
“與傳統公司估值管理體系不一樣,社會主義民主公司估值管理體系更加重視營運能力高效率的提升。”陸景表明,在制度的不斷促使下,中央企業全力合理布局戰略新興產業,增長空間大幅度提升,進而提升市場對于中央企業營運能力高效率的期望,將會對提升中央企業公司估值造成積極意義。通過提升中央企業估值水平,進而吸引更多銷售市場資金凈流入,為中央企業自身的發展趨勢提供資金扶持,中央企業再哺育新興產業發展,從而形成穩步發展。
在嚴阿隆看起來,中央企業合理布局戰略新興產業將于業務流程、營運能力、自主創新等多個方面提升本質公司估值。一是推動業務多元化。中央企業以在戰略新興產業的規劃,能夠實現業務多元化,在各個產業行業方面具有更大范圍固定收入和增長引擎,從而降低對單一領域的依賴性,提升了公司的總體抗風險。二是提高營運能力。戰略新興產業一般具有很高的增長空間和利潤空間,有利于提升中央企業的獲利能力和財務表現,進而提升其估值水平。三是營造自主創新品牌形象。戰略新興產業通常代表了未來的趨勢。中央企業積極布局,能夠營造自主創新品牌形象,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認可度,從而提升企業的估值水平。
吳琦覺得,中央企業合理布局戰略新興產業,有益于優化產業布局,加速技術革新,提升“受制于人”難題,都將促進中央企業加速優秀人才、投資融資等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提升企業運營與活力競爭優勢。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