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韓宋輝
在地下幾米處,巨大的轟鳴聲繼續。這是西起都江堰,東至四姑娘山,全長123公里的軌道交通扶貧項目(以下簡稱“四項目”)施工現場。在成都和重慶(成渝),仍有許多類似于四個項目的在建項目。
在一系列大型項目的背后,金融“活水”灌溉是不可或缺的。2022年9月,四川省和重慶市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了20項措施,促進成渝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渡虾WC券報》記者最近從相關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局獲悉,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許多措施已經實施,開花結果。
銀行擔任“信息橋”
臥龍、青城山、四姑娘山連接四個項目,建成后可大大提高川西交通便利性。該項目作為四川省軌道交通旅游試點項目,被列入四川省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超過215億元。
由于沿線地災風險高,施工難度大,資金回流周期長,找到合適耐心的資金是項目推廣面臨的首要課題。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副主任趙明說:“成都、重慶等西部地區的法人金融機構數量不多,當地銀行和保險業規模小,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復合金融人才短缺?!?。
針對這一痛點,廣東發展銀行成都分行建立了“信息橋梁”,充分整合金融資源。一方面,分行積極與總行溝通,爭取公司最長期限-36年銀團貸款6.12億元。
另一方面,分公司協調項目實際控制人蜀道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蜀道集團”)與中國人壽集團、國壽資產、國壽投資、中國人壽財產保險、中國人壽保險全面對接,為項目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
廣發銀行成都分行根據蜀道集團融資規模大、期限長的特點,將其引流給國壽投資,以匹配保債融資計劃產品。目前已實施兩項保債計劃業務和債券投資業務,實現交易匹配、債券投資、資產托管等產品覆蓋,總投資金額27.6億元。
廣發銀行成都分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楊曉峰告訴記者:“基礎設施投資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不是很高,普通資金難以滿足行業特點和資本需求。”。以都四項目為例。項目建成投產后,前期形成的現金流只能消化財務成本,需要10年以上才能看到正回報。
對于這類需求復雜的項目,中國人壽集團通過銀行、保險和投資的橫向聯動,實現聯合營銷和雙向排水,打造“保險+投資+銀行”的綜合金融模式,充分發揮“取長補短”的優勢。
楊曉峰說:“‘長期’是充分利用保險資金的長期投資特點,作為項目的資本基石;‘短期’是為了彌補銀行資金的短期流動性,兩者的結合可以有效地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
同時,保險部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給予保險保障,大大提高了項目本身的抗風險能力,從而提高了融資業務的安全性。
共建協作“雙贏”機制
在總資產超過6萬億元的中國人壽集團中,綜合金融模式服務于復雜實體項目的例子數不勝數,只有四個項目之一。銀行和保險基金在綜合金融模式下的“活水”正在滋潤成渝經濟圈。
數據顯示,2022年,國壽資產新增持有四川省地方債券30多億元;截至2022年底,中國人壽保險基金在四川累計投資超過1000億元,在“四川保險資本”中排名第一;截至2022年底,廣發銀行成都分行和重慶分行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0.6%,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其中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32.6%。
數據背后是中國人壽集團建立的一套協同機制。
“我們建立了客戶聯動營銷機制。無論是銀行客戶還是保險客戶,我們都會派出一個綜合性的服務團隊來連接客戶的一攬子金融服務?!睏顣苑灞硎?,客戶只需要與服務團隊聯系,就可以實現上述所有財務需求。
楊曉峰表示,從總部到分公司再到基層網點,各級都有領導部門進行綜合金融客戶的信息溝通和對接,實現了各部門之間內部信息的“暢通”。
在綜合金融模式下,中國人壽與客戶實現了雙贏的局面。”在大大降低了溝通對象的數量后,客戶的溝通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睏顣苑灞硎?,交叉營銷的成本也大大降低,最終將降低服務成本,實現雙贏局面。
向成渝聚集金融資源
綜合金融模式是金融支持成渝經濟圈建設的樣本。在四川、重慶銀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局的不斷推動下,金融資源不斷聚集在成渝,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自成渝經濟圈建設啟動以來,四川和重慶之間的監督合作更加密切?!迸c成渝西部金融中心的規劃相比,我們整理了推廣、計劃繼續推廣和計劃與重慶聯合推廣的工作事項,并形成了整體規劃的工作清單?!彼拇ㄊ°y行業和保險監督管理局告訴記者,該局繼續監督銀行和保險機構關注成渝重大戰略、重要領域、重點項目和薄弱環節的準確政策。
截至2023年3月底,記者從四川省銀監局獲悉,轄區內銀行業支持成渝經濟圈貸款8.65萬億元,同比增長24.1%;保險公司為成渝經濟圈企業提供73.4萬億元的綜合風險保障和53.86萬億元的人身保險保障。
“目前,成渝經濟圈的建設對成都和重慶依賴較大,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速度仍有待提高,金融機構對周邊實體的支持不足。”趙明建議加強成渝金融資源、產業政策和人才政策的協調發展,深化相鄰地區的合作,推動四川和重慶的全球發展,建立成渝經濟圈金融發展的新模式。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