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資管大展拳腳
券商“兩翼”殺入債市
◎編輯 張欣然 嚴曉菲
近年來,隨著固收類產品的崛起,券商自營和資管業務在債券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投資實力。今年上半年,多家券商自營業務收入實現顯著增長,資管業務的收益也因債券市場的良好表現而普遍提升。
盡管券商自營與資管業務在投債邏輯上存在差異,但兩者都在積極轉型中。上海證券報編輯了解到,通過精細化的投資策略和“固收+”的產品布局,進一步推動債券投資已成為券商的核心業務發展方向。
券商成為債市重要投資力量
券商兩大重要業務板塊——自營和資管,正在債券投資市場上大展拳腳。
今年上半年,自營業務成了券商業績的“勝負手”。據編輯統計,有超20家A股上市券商的自營收入較上年同期實現正增長。多家券商對此坦言,主要是債券投資收益普遍較好,帶動了自營業務增長。
與此同時,有近七成上市券商資管業務上半年實現同比增長。究其原因,固收類產品的“崛起”是關鍵。例如,首創證券稱,受益于固定收益市場的良好表現,資產管理業務的超額業績報酬同比實現較大增幅;華創證券金融團隊表示,固收類產品成為目前券商私募資管規模整體抬升的核心驅動力。
當下,固收類投資已是券商自營和資管業務的“主戰場”。據財通證券宏觀團隊分析,券商自營業務的金融投資投向債券、基金、股票等有價證券,其中債券是最主要的投向,近年來占全部金融產品投資規模的比例均在65%左右。信用債則是券商資管最主要配置的債券,截至2024年7月,券商資管持有利率債、“企業債+公司債”和其他(主要為ABS)的規模分別為300億元、1.4萬億元和1523億元。
事實上,近年來,券商資管業務加速公募化轉型,為券商債券投資培育了新“土壤”。財通證券宏觀團隊統計,券商公募產品發行以債券型基金為主,截至今年6月末,券商公募產品配置債券的比例達到近85%。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伴隨券商資管業務去通道化改革的推進,主動管理型的集合資管計劃在券商資管業務中的占比持續增加,推動了債券資產配置地位的提升?!翱紤]到集合資管計劃在去通道監管中逐漸成為券商資管的主力產品,預計未來債券資產在券商資管中的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明明說。
自營與資管投債邏輯存差異
雖然券商自營和資管業務均以固收類投資為主,但兩者在配置邏輯上存在較大差異。
券商自營投資具有專業化水平高、投資操作靈活、監管約束較少的特點,是債市高杠桿投資重要參與者。
明明分析稱,投資策略上,券商自營利率債和信用債的配置占比較券商資管更為均衡,但目前利率債規模已超過信用債;券商自營利率債配置以國債為主,信用債配置則以中期票據為主;不同券種配債思路有所分化,對于信用債主要采取配置策略以獲得長期票息和價值增值,對于資質更好的利率債則采取交易策略參與市場輪動。
財通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陳興表示,券商資管主動管理類產品主要投向債券等標準化資產,信用債是券商資管最主要配置的債券,企業債和公司債的倉位比例近年來近九成。為突出產品收益優勢,券商資管配置的債券以風險偏低、票息相對較高的高評級債券為主。
從上交所與深交所披露的券商資管投資結構也能明顯看到,信用債是券商資管配置的最主要債券?!叭藤Y管對票息要求較高,票面利率更高的公司債最受青睞,資管新規后的凈值化轉型客觀上也加速了這一進程。”陳興說。
推進投債模式切換
目前,券商資金是債市重要的邊際力量,而非主導力量。明明解釋說:“相較于銀行自營、銀行理財、公募債基等債市主力,券商資金雖然有更專業化的投研團隊,但客戶群體局限于機構渠道,對社會儲蓄的吸納程度較低,資金的規模效應也相對有限?!?/P>
面對各方壓力,券商該如何通過債市投資獲得業務突圍?行業普遍的選擇就是從“重資本消耗業務”向“精細化投資模式”切換。中信建投非銀金融與前瞻研究趙然團隊認為,對于券商自營而言,可以通過精細化的策略研究、全方位的數據覆蓋、協同的策略運用,做好固收自營業務由傳統純債投資模式向“固收+”的切換。
“相較于傳統的純債投資模式,‘固收+’產品能更好地滿足投資者對風險和收益的雙重需求?!标惻d說。
轉型過程中,行業普遍認為FICC業務有望成為新的突破口。FICC全稱為固定收益、外匯、大宗商品業務。在海外市場,高盛是該商業模式的主要引領者,FICC部門通常需要進行全產品、全球化的資源配置?!半S著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的加深,FICC全業務鏈將會是未來證券公司在固收業務上的核心競爭力。”趙然團隊稱。
目前,已有10余家券商通過資管子公司取得公募牌照,而券商大集合參考公募基金改造產品有望推動券商資管公募化進程進一步提速。
“伴隨券商資管的轉型逐步推進,公募化產品有望成為券商資管業務規模的新增長點,而定向資管計劃將繼續壓降。隨著主動管理型集合計劃的規模增長,有望進一步強化債券投資在券商資管中的配置比重,中長期來看,券商資金在債市的參與度或將持續提升?!泵髅鞣Q。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