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碳酸鋰期貨高開后偏強振蕩,全線漲停收盤。近月合約LC2401上漲6.99%,至95600元/噸。新晉主力合約LC2407上漲6.98%,至95750元/噸。
中信建投分析師張維鑫認為,基本面數據對昨日的上漲可能有一定貢獻,但非主要影響因素。12月6日,智利海關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出口至中國的碳酸鋰僅1.36萬噸,環比減少19.1%,且均價高達16萬元/噸,遠高于當前盤面價格。盡管出口量依然處在歷史高位,但較10月份明顯回落,削弱了對國內供給過剩的擔憂。
另外,張維鑫認為,當前碳酸鋰期貨價格存在超跌跡象。“我們認為,未來滿足需求的供給邊際成本大概率可以控制在80000元/噸以下,但合理價格不會低于該水平太多。當下來看,價格已經在某些高成本的江西項目、非洲項目成本之下,甚至包括一些澳大利亞的高成本項目?!睆埦S鑫表示,由于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礦端跌幅跟不上,冶煉廠生產經營已面臨重大挑戰。綜合來看,碳酸鋰價格在跌破90000元/噸以后,進一步下跌空間較為有限。“從技術分析上來看,6日碳酸鋰走出探底回升形態,是一個比較常用的見底信號,市場對昨日反彈預期也較為強烈?!睆埦S鑫說,碳酸鋰價格本身存在超跌跡象,基本面出現預期差,市場情緒面又有改善,各方因素共同促成了昨日反彈。
長江期貨有色資深研究員李旎也認為,當前碳酸鋰價格已跌至趨近大廠生產成本附近,成本支撐驅動碳酸鋰期貨強勁反彈。從基本面角度來看,近期尚未發生顯著變化。從供應端來看,澳大利亞鋰礦產量穩步釋放,非洲和美洲鋰礦原料供應形成補充,南美鹽湖積極爬產,廉價鋰礦市場份額擠占倒逼澳大利亞礦企調整定價機制。從10月進口數據來看,澳礦在進口總量的占比已由97%下降至85%,過剩局面較為確定。從需求端來看,當前鋰電產業鏈處于去庫存周期,下游動力電池環節去庫存負反饋傳導至正極材料廠商,當前多數下游正極企業年前的訂單已經簽訂,以長單形式拿貨為主,散單采買依然平淡?!半m然正極材料廠的碳酸鋰原料庫存相比去年同期不算高,但排產偏弱抑制補庫需求,當前碳酸鋰庫存集中在冶煉廠端,向下游正極材料廠轉移不暢,且消費淡季下行業庫存呈累積狀態,碳酸鋰基本面整體延續供強需弱格局?!崩铎徽f。
當前來看,碳酸鋰期貨價格是否已經見底?張維鑫認為,昨日的反彈,更多是技術性反彈,并非反轉,向上空間較為有限?!叭绻磥砉┙o如期釋放,邊際成本主導下的合理價格能夠降至80000元/噸以下。短期反彈高度有限,不宜過度樂觀?!睆埦S鑫認為,2024年供需過剩是大概率事件,對應的現貨合理價格更低,LC2407合約或有更大的下跌空間,同時LC2401合約與LC2407合約價差預計會擴大。
“我們測算的2024年全球鋰資源成本曲線顯示,85%分位線對應的現金成本約75000元/噸,也就意味著中長期而言,鋰價或許需要下探至70000—80000元/噸,以實現右側15%高成本產能的出清?!睎|證期貨分析師陳祎萱表示,近期價格快速下跌后,已觸及部分資源端高成本項目的現金成本,市場對于成本支撐的關注度有所增強,中長期價格底部區間逐步顯現。她認為,當下時點市場一致預期2024年全球鋰資源嚴重過剩,后續大概率需要通過價格下跌擠出高成本的邊際產能,以實現平衡表的修復及逆轉當前市場一致的過剩預期。
值得額外關注的是,12月7日是碳酸鋰期權2401合約的最后交易日,當日,碳酸鋰期貨2401合約的結算價為93750元/噸,部分虛值合約收盤價格較高。行權價集中在94000—99000元/噸的6個檔位虛值看漲期權,收盤時對比期貨結算價,期權無內含價值。這6個虛值檔位的期權收盤價在1000—6000元/噸,溢價較多。數據顯示,截至昨日收盤,這6個檔位的看漲期權合約持倉分別總計為16595手,其中行權價為96000元/噸的看漲期權行權量最大,為7326手。
“主要是因為期貨漲停買不進去,市場還有看漲預期,打算用期權交割拿到期貨多頭頭寸繼續等期貨上漲,按照期權收盤價計算,行權得到的期貨開倉成本為99850—100170元/噸,表明市場預期期貨價格可能上漲到100000元/噸附近?!眹┚财谪浉呒壏治鰩煆堁┗厶嵝?,持有虛值期權的投資者如果想要進行行權交割成期貨頭寸,需要主動進行行權申請,否則視為放棄行權。此外,如果標的期貨市場波動加大,需理性選擇期權工具進行對沖與套期保值操作。
期權交割規則有何特點?中衍期權研究院創始人聶雄解釋稱,首先,期權分為買方和買方,買期權的擁有權利,無論是虛值還是實值都可以選擇行權;其次,昨日虛值上漲是對現貨市場漲停無法建倉或對沖的曲線構建多頭,更是對市場強烈看漲的一種預期;再次,虛值期權需要在15點09分前手動主動行權,而實值期權則是默認自動行權,虛值如果未行權就會歸零;最后,行權之后參照行權價建立對應方向的頭寸,行權日時間價值歸零,也就是說虛值行權會直接虧損,如果行權就是看漲后市。
短期來看,聶雄認為,當前碳酸鋰庫存較低,補庫訴求較為旺盛,在一定意義上會帶動需求端回升。中長期來看,依然要看供需關系?!肮┬桕P系的改善是非常緩慢的且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中期趨勢并未有明顯的好轉跡象?!甭櫺壅f。
(來源金融界)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