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瀉千里”的碳酸鋰仍未見底,本周價格再度暴跌。根據上海鋼聯11月3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電池級碳酸鋰下跌1200元/噸,均價報13.25萬元/噸。同時,碳酸鋰期價本周接連創新低,周五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觸及跌停,報101500元/噸,日內跌幅6.97%。相比上市掛牌基準價24.6萬元/噸,短短4個月累計最大暴跌58%。
對于已處于低位的碳酸鋰為何再度大跌,據媒體報道,行業人士認為主要仍源自供需矛盾。11月碳酸鋰產量環比10月增長,而需求邊際走弱,下游接貨意愿低,終端排產下調。平安期貨研究所進一步提到,一方面,此前停產或檢修的鋰鹽廠于11月上旬陸續恢復正常生產,國內碳酸鋰供應增量預期較強,且個別鹽湖企業后續仍有放貨的可能;而需求端處下游企業并無通過散單拿貨的想法,近期主要以長單形式進行交易,現貨市場成交低迷也助推了期貨價格持續下行。
早前的暴利讓一眾企業瘋狂扎堆碳酸鋰賽道,供給早已嚴重過剩,業內人士以目前價格分析,預計明年鋰資源全球過剩大致約25萬噸LCE。不過隨碳酸鋰價格進一步下行,部分高位入局或跨界的企業將因成本劣勢而虧損逐步清退,屆時行業將接近供需平衡的節點,預計供需平衡點將出現在明年年底至后年。
目前來看,在需求增速不及供應放量增速,疊加市場悲觀情緒主導下,展望后市,多家機構認為,碳酸鋰期貨價格低點大概率會跌破10萬元/噸,甚至跌到8萬元/噸才有望進入新一輪產業上行周期。
▌股價先于鋰價“剎車”?A股鋰礦“雙雄”總市值較高位已累計最高蒸發4000億 四季度“曙光”漸現當下跌勢已放緩
碳酸鋰價格自然牽動著上游鋰鹽鋰礦企業的股價。二級市場表現方面,相關企業今年的股價“跌跌不休”。國內五家鋰產品主要生產企業天齊鋰業、盛新鋰能、藍科鋰業、南氏鋰業、贛鋒鋰業中,上市的天齊鋰業、盛新鋰能和贛鋒鋰業股價年內累計最大跌幅均在五成左右,藍科鋰業背后控股的鹽湖股份年內累計最大跌超四成。此外,雅化集團、西藏礦業、融捷股份和江特電機股價年內累計最大回調亦超過50%。
據計算,鋰礦“雙雄”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的股價拉長時間下較前兩年最高點分別累計最大跌幅超六成和七成,兩龍頭總市值累計最高蒸發值合計已達到約4000億元。
站在當前節點,上市公司的股價和碳酸鋰價格何時見底成為市場普遍關注的焦點。值得一提的是,有市場分析指出,股價見底與鋰價見底不會保持同步。如同鋰價在2022年11月見頂前,相關個股股價見頂整整提前了1年時間。下跌周期也一樣,鋰價大致可能會在明年年中或下半年見底,而相關公司的股價可能較此前企穩不跌。
根據民生證券邱祖學等人在11月26日研報中整理的天齊鋰業股價與碳酸鋰價格走勢梳理圖,可以看到自8月底以來,相較于碳酸鋰價格下滑趨勢,天齊鋰業股價下滑趨勢更趨緩和。
同時,從華泰證券李斌等人在11月3日研報中梳理的頭部鋰公司股價表現圖也能看出,四季度天齊鋰業、贛鋒鋰業、永興材料和雅化集團股價跌幅較碳酸鋰價格降幅均有所趨緩,天齊鋰業表現更明顯。
李斌等人在研報中還指出,據19年至今機構季度重倉持股,如贛鋒鋰業重倉持股比例自19Q4起增加明顯(礦山停產預示景氣底部),至20Q4達到階段性高點;而鋰鹽價格階段性低點在20Q3才確認,說明機構提前啟動明顯,典型鋰企股價表現亦提前于價格啟動;因此,可以靜待景氣下行后期,逐步開始布局。
不過,有市場分析也坦言,不跌不代表著就會持續大漲。整個板塊要重回過去的輝煌,需要有新的業績故事才行。目前看這種可能性很小,想要重回巔峰已幾無可能,大部分公司應該會歸于平庸。
▌鋰價逼近10萬成本“生死圈”之際誰能“突圍”?多家鋰鹽鋰礦上市公司回應業務影響情況
隨著碳酸鋰價格一路擊破多道價格關口,如今碳酸鋰的現貨、期貨市場價格正無限接近10萬元,尤其是期貨價格,2401合約周五最低已跌到101500元/噸。有行業分析指出,期現貨再度出現倒掛,擊破不少鋰礦企業的成本線。業內判斷,若碳酸鋰跌至10萬元,約有六成左右的鋰鹽上市公司將面臨虧損,并可能引發繼4月、9月以來的再次集中減產。
值得注意的是,據不完統計,截至發稿,包括雅化集團、天齊鋰業、藏格礦業、西藏珠峰、鹽湖股份、永興材料、中礦資源、川能動力、中鹽化工、鵬輝能源、億緯鋰能、圣陽股份在內的12家業務涉及碳酸鋰的上市公司本周在互動平臺回復當前業務情況及應對措施,具體如下圖:
對于多家機構預計后期或大概率跌破的10萬元大關,哪些企業能頂住壓力測試突出重圍?
有媒體報道測算,就2023年成本變化趨勢來看,鹽湖股份、藏格礦業、永興材料、天齊鋰業等一體化企業成本略有小幅上漲,但是經營安全邊際依舊較高,即便鋰價跌至10萬元仍然可以實現盈利。具體來看,永興材料前三季度碳酸鋰銷量2萬噸,對應凈利潤27億元,單噸凈利潤為13萬元。中礦資源隨著自有礦產能的釋放,上半年原料自給率在75%左右,單噸成本約為9.5萬元。
對于贛鋒鋰業、雅化集團、盛新鋰能等依靠原料外采的鋰鹽企業而言,鋰精礦需要全部或部分外采加之澳礦價格下跌滯后鋰鹽,今年成本趨勢同比出現明顯增長,毛利率下滑明顯,后續經營風險增加。根據業內人士分析稱,碳酸鋰每個項目的拿礦成本都不一樣,以南美鹽湖為例,整體成本大概是40000—50000元/噸;但江西的鋰云母礦的成本可能在約150000元/噸。若碳酸鋰價格后年跌到50000—60000元/噸,可能絕大多數項目就沒有辦法繼續堅持。
從贛鋒鋰業、雅化集團、盛新鋰能的財務數據進一步來看,三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均再創新低降至20%以下。相比之下,天齊鋰業前三季度毛利率仍維持在86%。而至于其他沒有礦端資源布局的高成本鋰鹽企業,有行業分析稱,在鋰價擊穿20萬元價位時便已經抵擋不住,早早已經轉向代加工。
對于產業鏈上市公司如何應對碳酸鋰價格波動這一目前不可回避的話題,有券商分析師建議,相關公司應建立合理的庫存管理和采銷機制,避免存貨減值。此外,碳酸鋰期貨自上線以來給產業鏈上市公司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規避風險的工具,從目前的調研情況來看,隨著產業鏈整體風險意識的提高,運用套保工具的企業正逐步增加。
(來源金融界)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