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陸海晴
2萬億元的“固收+”基金市場發生了新的變化。
在連續幾年的規模“飆升”之后,邁上了2萬億元的大關 “固定收益+”基金在去年股市和債券市場的波動中迎來了“打擊”。這也使得許多基金經理開始重新審視如何管理“固定收益+”基金,以滿足中低風險金融管理的需求。
今年以來,情況略有好轉。許多“固定收益+”基金走出泥潭,凈值得到修復。新的變化也隨之而來,其中一些 “固定收益+”基金引入知名基金經理,加強股權資產管理;還有“固定收益+”產品通過量化手段控制股權頭寸的配置比例,試圖重生。
孤舟難擋千層浪。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剛兌的打破,居民對絕對收益產品的需求巨大,“固定收益+”基金的后續空間相當廣闊。能否提供持續穩定的回報是 “固定收益+”基金長期活力的關鍵。要做好“固定收益+”基金,基金管理人應具備多策略、多資產配置能力,建立系統的多資產研究投資研究體系。
業績分化明顯
在股市持續波動、債券市場超出預期牛市的背景下,主要攻防兼備的“固定收益+”基金表現如何?總體而言,與去年相比,“固定收益+”基金業績有所回升。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0月20日,今年“固定收益+”基金平均收益率為-0.52%,而去年“固定收益+”基金平均收益率為近-4%。
具體來說,“固定收益+”基金的業績差距很大。數據顯示,約45%的“固定收益+”基金實現正收益,其中工行聚豐混合、景順長城泰陽回報混合A、近30只基金,如華商收益增強債券A,今年收益率超過5%,部分基金凈值創新高。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今年以來,約有117只“固收+”基金虧損5%以上,今年以來有10多只基金虧損10%以上。
談到“固定收益+”基金業績差異較大的原因,天翔投資基金評估中心認為,自今年以來,風格穩定、股權屬性薄弱的“固定收益+”基金表現相對較好,而股權中心相對較高的“固定收益+”表現相對一般。這是因為自今年以來,股票市場呈現出沖擊下降的趨勢,整體股權資產不能給“固定收益+”基金帶來更好的收益增強效果。
“一些‘固定收益+’基金已經變成了‘固定收益-’,主要是因為它們沒有得到很好的風險控制。股權投資部分過高的股權中心和市場風險暴露過大,使基金失去了業績的穩定性?!碧煜橥顿Y基金評估中心承認。
基宇基金的觀點也相似。基宇基金表示,大多數股權含量較高的“固定收益+”基金表現不佳。今年的行業輪換速度很快。如果“+”部分沒有抓住階段性熱點,就很難獲得理想的回報。此外,今年債券市場的信貸利差繼續收斂。如果只以高級信貸債券或利率債券作為固定收益的基礎,可能無法積累足夠的安全墊來對沖股市的下行壓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類資產配置能力在“固定收益+”基金的管理中非常重要。華寶證券資產管理相關人士告訴《上海證券報》:“就‘+’部分而言,選擇正確的大類資產配置方向可能比在表現不佳的單一策略中努力更重要?!?。
跨界頻繁出現“固收+”
隨著今年業績的回升,“固定收益+”基金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積極股權基金經理開始嘗試管理“固定收益+”基金。例如,8月,廣發基金宣布,林英瑞將被聘為廣發吉祥債券的基金經理,并與吳敵共同管理該基金。
從投資范圍來看,廣發吉祥債券是二級債券基礎,截至第二季度末,規模不足5000萬元。林英瑞市場高度關注,深度價值投資,截至第二季度末,其基金管理規模超過100億元。
林英瑞不是唯一一個嘗到新鮮“固定收入+”管理的人。今年6月,國投瑞銀基金宣布招聘齊為國投瑞銀優化增強債券基金經理,國投瑞銀優化增強債券也是二級債券基礎。根據基金經理的簡歷,齊旭鵬證券已經工作了大約20年,以平衡的配置風格而聞名。
“這可能是‘固收+’基金精細化管理的一個方向。股權和固定收益兩種資產的投資邏輯框架存在較大差異。固定收益部分做好基本收益,知名股權經理參與,也表明希望為投資者提供更積極的收益表現。同時,知名股權經理加入的光環效應,加上“固定收益+”基金整體波動小于股權基金的特點,也有助于從宣傳的角度提高基金規模。華寶證券資產管理相關人士表示。
除了主動股權基金經理跨境管理“固收+”產品外,具有量化特色的“固收+”產品也很受歡迎。蜂巢恒利債券基金經理李海濤觀察到,今年以來,量化投資支持的“固定收益+”產品需求顯著增加。這類產品一般在股權部分采用量化手段,生成單一風格或指數的增強策略,其特點是投資風格不漂移、透明,收益風險特征相對可預測,作為機構投資者認可的配置工具。
例如,匯天府基金今年推出了匯天府穩定回報債券,由匯天府指數和定量投資部副總監吳振翔單獨管理。從基金投資策略來看,采用定量手段建立投資組合;股權投資,采用定量寬基礎指數增強策略;在債券投資層面,也采用定量定量管理。
巧合的是,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資總監陳連泉在“固定收益+”基金管理中采用了多元化定量模型,系統管理需要考慮各種復雜因素,以提高投資精度。還有由量化基金經理和債券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的“固定收益+”基金。以中信保誠瑞豐6個月持有期混合為例,擬任基金經理蒂云濤有20多年的定量研究經驗,另一位擬任基金經理楊立春有10多年的固定收益市場。
需要豐富的戰略和產品形態
“固定收益+”基金經歷了兩波發展高峰。據華寶證券資產管理統計,2015年至2016年,“固定收益+”基金迎來了第一波發展高峰。規模增長主要來自產品發行。截至2016年底,規模接近萬億元。2017年至2018年,“固定收益+”基金減少4000多億元。
2019年至2021年,“固收+”基金迎來第二波發展浪潮。具體來說,2020年和2021年“固收+”新發規模分別超過4000億元和6000億元。截至2021年底,“固收+”基金總規模超過2.7萬億元。2022年以來,“固收+”基金表現不盡如人意,但總體規模仍在2.5萬億元以上。
華南某基金公司營銷總監認為,近年來“固定收益+”基金的快速發展反映了投資者對穩定收益產品的需求。上述營銷總監認為,只有穩定下來,我們才能走得更遠。一方面,要求基金公司謹慎使用“固定收益+”進行營銷宣傳,嚴格按照相關投資比例的限制定義“固定收益+”基金,使投資者對此類產品有準確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要求基金公司加強合規風險控制,減少產品波動。
縱觀“固收+”產品開發中的逆風時刻,李海濤直言不諱地表示,做好“固收+”產品不僅要關注股權投資方面。如果產品暴露在單一風格和單一軌道上的風險過多,即使有主觀選股的阿爾法收益,也面臨著凈值大幅回撤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各種資產的資產配置和子策略的技術儲備。與股權方面相比,“固定收益+”產品需要在股權、利率債券、信用債券、可轉換債券等資產之間和資產之間進行最佳組合,這是“固定收益+”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華寶證券資產管理相關人士建議,后續的“固定收益+”基金應豐富戰略線和產品形式,從“卷”營銷、“卷”單一資產投資研究到多資產、多戰略、靈活形式。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