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譜!燃油附加費又要上調。”當看到手機的彈窗消息時,連日來直呼買不起飛機票的張悅再一次扶額苦笑。
9月28日,時代財經了解到,自2023年10月5日(出票日期)起,成人旅客:800公里(含)以下航線每位旅客收取70元燃油附加費,800公里以上航線每位旅客收取130元燃油附加費。
這是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今年第三次上調,比9月時的征收標準又分別漲10元和20元,并且超過了年初的60/120元高位。
燃油附加費的提高,使得國慶期間及之后的出行稅費成本進一步增加。
今年中秋、國慶假期,有多火?據百度地圖發布的《2023年十一假期出行預測報告》,今年十一出行熱度預計將為近年最高,2023年十一假期人口遷徙預計總量較2022年漲幅超過200%,全民出行熱情恢復顯著。
鐵路方面,國鐵集團數據顯示,自9月27日至10月8日,為期12天,全國鐵路預計發送旅客1.9億人次,日均發送旅客1583萬人次,9月29日為客流最高峰,預計發送旅客超2000萬人次。
隨著出行需求的爆發,出行成本水漲船高,有網友調侃“我掐著人中訂的機票酒店”,并登上熱搜。
面對高昂的出行成本,有人選擇“迎難而上”,有人選擇退而求其次。在熱度空前的中秋國慶假期,出行到底需要多拼?
“買長乘短”,多花近200元才搶到高鐵票
多平臺搶票、提前買預售、開通“加速包”、多搶幾天備選、買長乘短……為了買到從廣州回河南鄭州的高鐵票,鄭樺使出了千方百計。
鄭樺計劃在9月27日出行,早在9月6日,她就發現在攜程平臺上可以預約售票,還可以花錢購買“加速包”優先出票,為了搶票,她付了30元購買了“加速包”。
9月13日,高鐵票正式開票,即使買了“加速包”,高鐵票開售后依舊“秒空”,加速包的30元也被退回。隨后,她更換智行平臺,選擇候補搶票,平臺顯示多買5站搶到成功概率更大,“候補的時候,平臺幾乎都會讓乘客買長,我同事買火車票也是最少要多買三站?!?/p>
多買5站后,票價從原本的679元,變成了800元,“票價直接多了一百多,感覺很不合理?!?/p>
如購買9月30日車票,平臺建議多買7站,受訪者供圖
此外,為了能夠加大候補成功的概率,鄭樺同時搶了26日、27日、28日同一時段的候補車票,“沒想到全部同時搶到了,最后退票扣10%,又多花了160元左右?!?/p>
為回家“拼”了的鄭樺,最后多花了近300元,才搶到原價679元的車票。
和鄭樺一樣,從深圳買票回到江西新余的程賀,也遇到了需要“買長乘短”才能搶票成功的情況。
“早在開票之前,我在智行平臺上選擇了預約搶票服務,它的加速服務夾在了很多選項中間,不經意就點到了加收45元的加速包,但也沒有搶到,預約票錢和加速包費用都退了回來?!?/p>
隨后,程賀選擇“買長乘短”,候補搶到了車票,“票價從515元變成565.5元,相當于多花了50元才搶到票?!?/p>
事實上,需要“買長乘短”也是許多網友此次小長假搶票時遇到的問題。近日,多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稱,在12306平臺買票時出現全程余票充足但區間票無票的情況,懷疑故意讓旅客“買長乘短”。就此話題,9月21日晚12306客服回應,鐵路部門將優先滿足乘坐全程的旅客的需求。
12306官方客服表示,每趟旅途有相應數量的車票出售,從始發站到終點站旅客的需求會被優先滿足。倘若還有余票,鐵路部門會根據客流量動態調整,將余票投放到沿途站點。
今年8月,中國鐵路曾發文介紹,在運能階段性緊張時,鐵路部門會把長途列車的票額,優先滿足從始發站乘車到終點站的長途旅客,以實現運力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該文章表示,在長途票額充足時,鐵路部門會根據需求變化動態調整票額投放,自動分時段將部分票額轉移到沿途各站,滿足短途旅客需求。
為了假期出行“拼”了的不只有高鐵乘客,江晴需要從深圳返回山西老家,奈何直達機票太貴,單程票價直逼6000元、長途高鐵又搶不到,最后選擇前往距離深圳5小時車程的揭陽機場坐飛機回到山西太原。
江晴原計劃選擇9月27日出行,對應火車票9月13日開售,但始終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過去,機票直達是最優選擇,但9月中旬江晴查詢時發現此次深圳飛太原,票價最低需要3000元左右,而最高票價直逼6000元,她果斷放棄直達機票,嘗試加價搶廣州-太原或深圳-北京的高鐵票,“但從廣州、深圳出發的票基本都是秒沒?!?/p>
最后,江晴發現在廣東揭陽機場,有9月29日的低價機票可以直飛太原,加上燃油基建只需要1100元,但深圳到揭陽的高鐵票同樣無法搶到,只好坐車程5小時的拼車前往揭陽。不過,直到出行錢,江晴仍然沒有放棄候補深圳到揭陽的高鐵票,“有點焦慮,擔心高速堵車或者拼車司機放鴿子,所以還是想再搶高鐵票試試看?!?/p>
此次搶票,江晴也發現,所謂的“第三方加價搶票”根本無效,同時,加速包、專人搶票、平臺vip等加價項目往往夾雜在搶票頁面中,乘客很容易誤點,“第三方平臺巧立名目,有很多種讓用戶認為可以增加搶票可能性的收費項目,實則可能沒有票,時間一過全退即可,還可以在其中夾雜會員增加消費?!?/p>
加速包等加價項目往往較為隱蔽,乘客購票時容易誤點,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針對第三方平臺的“加速包”問題,9月20日,國鐵集團客運部負責人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任何用戶沒有優先購票權,在第三方平臺購買的任何價格的“加速包”,都無法實現優先購票。當有人退票等原因產生新的票額時,鐵路12306系統優先滿足候補購票訂單,按照旅客提交訂單的先后順序進行兌現,不收取任何附加費用。
提前一個月買機票卻多花了約4000元
除了高鐵搶票難,機票貴也是人們這次假期出行的一大難題。以北京到三亞航線為例,9月29日,早上9點多出發的航班經濟艙價格超過4000元,而同樣的航班在9月26日的價格只有1000多元。
往年,國慶假期回家時,張悅和男朋友會選擇坐飛機從廣州前往山東青島,“往年國慶也會比平時貴一些,需要1400元左右,但今年貴得離譜,超過了2000元,兩個人往返單機票就會花掉小一萬?!?/p>
今年,張悅放棄了“貴得離譜”的機票,于是選擇搶票坐高鐵回家。
張悅的感受不是個例。攜程數據顯示,“十一”假期國內機票人均客單價為1293元,較暑期客單價上漲兩成。同程旅行數據也指出,中秋國慶假期出行的機票均價較“五一”假期上漲13%,并分析上漲原因除了票價升高外,也包含出行半徑變長。
截至9月25日,航旅縱橫大數據也顯示,中秋國慶假期間的機票預訂量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同比2022年增長超兩倍以上。國內航線機票平均支付價格(不含稅)約為1119元,比2019年同期有較顯著上漲。
面對高昂的機票,也有旅客選擇咬牙“迎難而上”,或生怕機票漲價,選擇提早買票。不過,有人疑惑地發現,“怎么提前買的機票反而更貴了?”
“提前買票卻多花了2400元,半夜氣得睡不著覺?!敝苋媱?月29日晚上從云南昆明前往山西太原,在9月8日就買好了票,雙人往返總價4826元,然而在9月23日,她發現同一航班降價到了雙人往返總價2428元,即使退票重新訂也會扣除大額手續費,并不劃算。
“當時訂票的時候平臺一直顯示余票不多,只剩3張,所以月初才趕緊下單,結果航班到現在卻降價出售,我們成了‘冤大頭’?!?/p>
9月8日訂票價格比9月23日訂票價格貴出2400元,9月8日平臺顯示僅剩3張余票,受訪者供圖
周泉說,雖然理解航班有價格波動是正常的,“但幾百塊的波動還能接受,價格直接腰斬,讓人無法接受?!?/p>
計劃9月28日從成都前往新疆烏魯木齊的范逸也遇到同樣情況,9月初買票時單人往返需要4054元,但9月27日再查詢時,同一航班的往返機票已降價到1850元。
“兩個人旅游還沒開始,就已經虧了4000多?!狈兑莞械綗o奈,“之前五一前往三亞時是4月30日臨時訂票,當時機票非常貴,訂的全價票,因此這次假期才想要早點買票,沒想到反而更貴了。”
范逸的往返機票比訂時降價2204元,受訪者供圖
“狠狠被背刺了,提前一個月買的機票,結果現在臨近出行大跳水,還沒出門呢就先虧了九百多,而且現在同航班的還在降,我們打工人的錢又不是大風刮來的。”計劃從三亞前往成都的蘇娜也表示,自己8月21日訂的往返機票要2394元,9月27日的查詢價格降為了1506元,“航司說是市場正常波動,但我沒辦法接受這么大的差距?!?/p>
對此,時代財經以咨詢者身份致電某第三方平臺,工作人員表示,這屬于正常情況,“機票是浮動定價的產品,航空公司它會根據航班的實際銷售情況,實時浮動價格,前后一分鐘時間差都會產生變化。降價可能是臨近節假日,多數旅客會選擇高鐵或其他出行方式,導致部分航空公司的售票情況不盡如人意,或入座率達不到要求,就選擇把價格降低來吸引其他的旅客?!?/p>
針對是否能夠退差價,或做出相應補償,該工作人員表示,“沒有退差價的這一政策,就像如果機票供不應求臨近出發大幅漲價了,航司也不會要求提前購買的旅客補齊差價一樣?!?/p>
此外,除了臨近出行的機票降價,還有部分機票在假期中段大幅回落,適合旅客錯峰出行。攜程數據顯示,10月2日、3日機票均價較高峰日期回落20%至30%。去哪兒大數據顯示,截至9月25日,十一假期還有低價機票可以“撿漏”,10月1日出發的上海-深圳航線,10月2日出發的北京-西安航線,10月3日出發的上海-麗江航線、北京-西寧等航線尚有余票,甚至還有一折、二折折扣機票,裸票價格均低于500元。
(文中采訪對象均為化名)
(來源金融界)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