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科技周活動已經過半,本屆科技周以“熱愛科學 崇尚科學”為主題,旨在實踐“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兩翼理論精神,凝聚北京科技力量,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本屆北京科技周現場,異彩紛呈的科普內容、振奮人心的科技成果吸引了大量關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市“16+1”區同期舉辦各區科技周活動,亮出科技答卷;北京市科普聯席會成員單位、科普基地充分發揮優勢,舉辦了系列行業特色活動;眾多有條件的科研院所、科技園區、企業、公園、科普機構等也免費向公眾開放;北京市科協、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通州區政府、北京市科研院、海關總署-海科中心等展區也一一登場本屆科技周。全城聯動之下,北京的科技魅力熠熠生輝。
全民共享,“沉浸式”的科學盛宴
本屆北京科技周活動分為室內主場以及室外分會場兩部分,主場活動設在城市綠心活力匯,以展示科技創新成就為主。分會場活動設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以展示科普創新成果為主。本屆科技周共展出近300個展項,面積超過12000平米(室內主題展區2000平米,戶外互動展區超過1萬平米)。
其中,北京科技周主場通過十年征途不懈奮進取得的累累碩果的展示,以及新時代新征程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展望,從“自立自強”、“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三個維度,以“征途”的道路形式呈現,突出展示了“北京新征程”主題??萍贾芫劢龟P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方面重大突破,重點展示了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芯片、量子、醫藥健康、商業航天、智能裝備、機器人、新材料、元宇宙以及新能源及儲能10個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86項。同時,還圍繞抽象物理、消防安全、低碳生活、檢驗檢測等領域展示了聯合參展單位的39項科技創新成果??梢哉f,本屆科技周全面彰顯了北京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支撐國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
在以“遇見2023 和諧共生”為主線的科技周分會場活動,突出展示科普創新成果,通過“遇見科學”“遇見生活”“遇見閱讀”等板塊設置,為參觀者提供互動性強、體驗性好、趣味性濃的科普體驗。“遇見閱讀”板塊還包括12家出版社提供的700套精品科普圖書供大家閱讀科學知識。同時,還將圍繞動植物、自然常識、航空航天等領域展示聯合參展單位的33項科技創新成果。北京科技周設立了“云上”科技周,在云展廳對參展項目實行數字化展示,讓更多的公眾可以足不出戶了解科學知識。從“高精尖”的前沿科技,到日??破粘WR,2023年北京科技周現場為公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科學盛宴。
“16+1”區聯動,遞增的科創傳播力
作為今年北京科技周的一大亮點,全市“16+1”區同期舉辦各區科技周活動,體現了“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兩翼理論精神。各區充分利用自有資源,設計布置了大量生動的展覽項目和互動環節,組織策劃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特色科學活動。
東城區科技周活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前廣場啟動,舉辦了2023年中小學生科普知識競賽、沉浸場景“科普廟會”等一系列主題科普活動;西城區科技周活動在天橋藝術中心啟動,集中展示西城區科技方面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西城區科技周期間,將以“1+1+N”的模式,持續開展系列活動近百場,包括1場啟動儀式、1場主場展覽、互動體驗活動以及N個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的系列活動,并有百位科技大咖、科普大使與公眾近距離接觸、交流,共同感受科技的力量與魅力;朝陽區聚焦科技創新成果及科普惠民成效,不僅轄區內中科院等高??蒲性核嫦蚬娒赓M開放,各科普基地、孵化器機構等也結合各單位自身特點,組織開展多項場館參觀活動,充分展示科技資源轉化成果;海淀區科技周活動在海淀公園啟動,舉辦了百年科技路展覽、“遇見·國之重器”人屏互動墻、超時空體驗廳、科學思維訓練場、機器人對抗區、地震科普體驗區、未來市集等具有特色的科普活動;豐臺區連線“科普大篷車進社區”活動現場,巡展活動涉及5所學校、3個社區、1個軍營和1個企業,科普主題聚焦于生物多樣性保護、“雙碳”戰略、“創城、創衛、創森”三創等六大類別;石景山區科技周活動包括專家講座、限時演出、科普文化市集、科學讀書會、集卡游園、共繪畫卷、3D科學課、科普研學、科技創新臨展等,3DVR同步直播,實現“云逛科技周”。
門頭溝區展示了科技助力生態涵養區發展方面的成果,召開了“AI智薈沙龍”,除展覽展示活動外,還將組織10場老科學家進校園及科普進企業、進社區、進機關等多場線下活動;房山區科技周活動在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辦,活動期間將舉辦企業科技成果展、科技工作者風采展示、“氫能進萬家”講座、應急科普體驗和少兒科普劇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順義區按照“1+N”的整體規劃,即“一個啟動儀式、N個特色科普活動”,充分展示順義區的科技創新風采,并圍繞“科技+教育”“科技+人才”“科普+軍營”“科普+鄉村”四個方向,舉辦多個創新科普活動;昌平區科技周活動在北京溫榆河公園未來智谷啟動,以“綠色賦能發展 創新引領未來”為主題,展示了未來科學城、兩谷一園、先進能源、前沿科技等領域的成果,面向高校、社區、中小學、機關組織“綠科技 創未來”四進活動;大興區科技活動周期間動員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科普活動,值得一提的是,大興區科技代言人“科小興”也在科技周活動期間正式發布,“科小興”是以南海子公園里的國寶麋鹿為原型,將歷史文化遺產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可以說是一只來自元宇宙的“科技麋鹿”。
懷柔區科技活動周主會場設在創新小鎮,劃分為魅力科學城、科幻與現實、科學嘉年華、科學集市四個板塊,活動將通過展覽展示、互動體驗、科普實驗等方式,展示懷柔區科技的發展歷程和懷柔科學城建設的最新成果;平谷區科技周期間舉辦科普進農村、科普進校園、科普進社區等科技周宣傳活動并發放科普宣傳材料;密云區科技活動周以科普教育和科普展覽活動為主,通過科技類編程體驗、數學具像思維展和科學互動體驗展等板塊設置,為參觀者提供互動性強、體驗性好、趣味性濃的科普活動,在寓教于樂中科普實用知識;延慶區科技周期間除圍繞無人機、體育科技、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園藝科技等領域展示創新成果外,還特別邀請河北張家口優秀企業參與科技周,展示了京西北科技創新特色發展區的創新活力。北京經開區不但在北京科技周主場向觀眾展示著“亦莊智造”的實力與魅力,同時,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還有百度Apollo、小馬智行的全無人和主駕無人Robotaxi進行動態展示,并提供試乘體驗服務。
未來之路,以科技之力開辟
科技點亮未來,創新驅動發展。本屆北京科技周圍繞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彰顯聚力創新的北京科技力量,呈現和諧共生的美好城市生活??萍贾苌?,眾多聯合參展單位也紛紛亮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展示科技力量,助力公眾科學素養提升,服務新時代北京科創發展。
通州區設置了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兩大展區??萍紕撔抡箙^圍繞“城市副中心科技創新在行動”主線,以6項創新成果圖文、實物及視頻等形式展示“雙碳”、元宇宙、高端制造等行業領先技術和產品??茖W普及展區圍繞我國深海、深空探索的戰略目標,通過場景模擬配合蛟龍號深海探測、聆聽宇宙深處、模擬艙外作業等14個展項,以圖文、模型、視頻、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展示海洋與宇宙的科普知識以及我國近年來在兩個領域取得的科技成就。同步展示通州區優質科普資源,開展古代木作科技、光學科普裝置、航空航天、基礎科學探秘等活動,引導市民感受科學技術的神奇,領略科學知識的無窮魅力。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為大眾帶來北京流動科技館抽象物理展、首都科普好書、典贊時刻?2022首都科普等展品展項和宣傳視頻、圖冊等。同時,利用背景大屏播放數字科協、科技館之城、大先生、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宣傳片,展示了近年來北京市科協科普工作中的亮點和特色。北京流動科技館經過近四年的運營,整合匯聚了具象數學、抽象物理等一批優質科普資源,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強,社會公眾參與度高。今年推出的抽象物理展,通過主題化系列化展教和實踐式探究式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習科學方法、培育科學思維,培養青少年物理抽象思維能力,學會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像科學家一樣實踐。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在北京科技周期間,分別在主場和分會場設“北科院創新成果展”“北科院專區”,展覽展示面積合計達400平方米,共推出12家單位的科研科普展項35項。其中,“北科院創新成果展”共推出分析測試研究所、資源環境研究所、北京市計算中心有限公司、北科院智慧養老研究所等4家單位的12個展項。分會場遇見生活板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專區,則充分展示北科院自然館、天文館等多家單位的特色科普展項20項。此外,天文館、計算中心、科學傳播中心3家單位將在活動期間推出2個互動性較強的科普活動。遇見閱讀板塊,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攜100種優秀暢銷圖書參展。
在消防救援領域,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帶來了不少參與實戰的“黑科技”展項。例如無人機模擬仿真飛行培訓系統,這是一款基于先進模擬仿真算法、人機飛控技術、消防救援實戰場景、UTC 應急消防培訓科目的培訓平臺該平臺主要由基礎飛行、消防救援訓練兩大模塊組成;大型四足機器人可負載40kg,可輔助救援人員實現運輸工作,并搭載機械臂設備,可進行抓取、遞送等任務,無限距離控制,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人員安全風險;智慧青瞳-圖像型火災探測器,具備高清可見光和高靈敏度熱呈像傳感器??梢姽饪蓪鹧婕盁熿F形狀、色彩等特征準確識別。熱成像可實時檢測溫度變化,雙光融合可對火焰進行全方位識別和檢測。
中國海關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在動物檢疫研究所舉辦了實驗室開放日活動。百余名對動物檢疫感興趣的北京市民來到動檢所,了解了“異寵”識別及危害,講解員結合實驗室截獲的形形色色的“異寵”標本,介紹了我國“異寵”現狀并進行普法宣傳,讓觀眾身臨其境、感性認識和了解守護國門生物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同時,還開展了“走進寶藏實驗室”、科普講解比賽,與中國科學技術館開展聯學聯建等精彩紛呈的自選活動,多種渠道宣傳其在助力口岸疫情精準防控、筑牢國門生物安全防線、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充分展示海關科技“國家隊”的使命擔當。
科普惠民,面向大眾服務大眾
在北京科技周期間,北京市部分科普聯席會成員單位、科普基地、科研院所及科普機構積極利用自身資源,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北京市殘聯以“首善有愛,環境無礙——輔具讓生活更精彩”為主題,采取實物靜態展示和互動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在2023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暨中國國際康復博覽會上集中展示近年來北京無障礙和輔具服務創新成果。同時,輔具網上服務平臺能夠現場為殘疾人提供注冊登記、輔具申請、輔具購買等服務。
北京市體檢中心聯合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基地進行“亦師亦友、和諧醫患,體醫融合新體驗、家醫服務個性新升級”活動。體檢中心還參加了北京市衛生健康監督所工會舉辦的“關愛自己,科學運動”為主題現場科普活動,為將來開展單位上門運動健康管理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以“智始于新 機遇無限 慧臻于行 未來可期”為主題,舉辦了第十九屆“自動化之光”公眾科學日活動,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類人人形機器人、智能博弈、類腦智能等重點科研方向,展示了人工智能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前沿技術成果,生動呈現出智能科學在人們生活中發揮的作用與未來應用前景。
北京交通大學舉辦科技活動周系列活動,人工智能與未來交通技術科普教育基地,為師生提供了探索豐富多彩科技世界的平臺,促進大學生科技創新文化活動的普及和深化。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區舉辦第十七屆科創文化節線下科普活動,以科普展覽、趣味科學游戲、競賽動員等形式為載體,帶給學生們最前沿的科技動態,傳遞科技工作者的刻苦鉆研精神。
板廠小學、匯文實驗小學朝陽學校聯合東城區崇文科技館,邀請北京師范大學天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何香濤來校,帶來了一場生動有趣的科普講座,進一步培育學生創新精神、科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東高地青少年科技館將北京市31名中學生參與研制的科普衛星——“豐臺少年二號暨少年夢想二號”衛星模型帶到了科技周現場。自去年12月成功發射入軌后,這顆衛星平穩飛翔在太空,已有超過50個國家的無線電愛好者接收到了該星的信標信號。
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組織了“兒童健康科普串燒”活動。來自眼科、臨床營養科、麻醉科、藥學部、風濕科、過敏反應科、宣傳中心、醫院辦公室等8個科室近30人現場參加活動。醫護人員通過角色扮演、實操體驗、科普講解等方式,聚焦近視防控、兒童營養、中醫藥、呼吸健康等話題。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組織了開放日活動,面向社會特別是青少年開展多樣的科普活動。共有來自新疆、上海、廣東以及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清華大學藥學院、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的200多人次來中心參觀學習,展示科學儀器,觀摩實驗動物飼養,介紹創新科技成果,并講解科技知識與運行原理,受到了參觀人員的一致好評。同時,在燈市口小學開展了“走進腦科學”專家進校園科普講座活動,1000名在校師生聆聽報告。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也組織了開放日活動,面向社會開展科普活動。共有60余人次來智源院參觀學習,開放日上展示了智源院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講解科技知識與運行原理,受到了參觀人員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