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不能缺席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布局。數字中國建設的核心本質之一是讓未成年人享受到包容性和便捷性的數字文化,在數字社會中得到高質量的發展。
根據共青團中央權益部和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未成年人排名前五的網絡使用行為是在線學習(88.9%)、聽音樂(63.0%)、玩游戲(62.3%)、聊天(53.4%)、看短視頻(47.6%)??梢钥闯?,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主要是學習和娛樂,尤其是通過互聯網學習的比例更高。報告顯示,近40%的未成年人認為互聯網有助于學習課外知識,這表明未成年人的互聯網使用正從“玩具”逐漸轉變為“工具”、從娛樂到知識的過渡。
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認為,知識在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是開放和流動的。短視頻平臺的知識打破了知識壁壘,改變了過去線性、自成體系的特點,呈現出網絡化、知識共享的特點。通過對知識的重組和轉化,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內容多樣、形式豐富的學習空間和平臺,延伸和整合了數字時代的知識學習邊界,為未成年人服務,為他們提供了拓寬視野、增長知識的重要渠道。短視頻的視覺化、場景化和實踐性也更符合未成年人的規律。
報告顯示,近一半的未成年人通過短視頻平臺學習。其中,小學生34.0%,初中生61.8%,高中生65.1%。、64.7%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可以看出,12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接觸短視頻的比例更高。近40%的未成年人觀看學習知識的短視頻,如考試輔導、課堂知識等,近40%的人觀看有趣的知識短視頻、觀看旅游美食等休閑知識短視頻。而且,顫音等短視頻平臺也成為未成年人拓展認知的主要渠道。
面對未成年人數字時代的全新學習方式,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短視頻已經成為數字時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新課題。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會沉迷于短視頻,但心理學研究認為,上癮行為需要六個要素:目標、反饋、進步、挑戰、懸疑和社交。也就是說,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如果存在這六個要素,用戶更容易上癮。此外,是否上癮與用戶的生活狀況、心理狀況、人際關系狀況、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雖然短視頻比文字或圖片更全面地增加了人們的感官體驗,也具有社會屬性和娛樂屬性,但它們不同時具備這六個要素?;谛畔鬟f的短視頻平臺在構建知識學習新領域時的不足主要是內容同質化、價值多樣化等問題。家長、教師等成年人要幫助未成年人利用好短視頻平臺的知識資源,讓孩子在娛樂中享受到高質量的數字文化。短視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故事性強,短小精悍,比在閑暇時間“刷屏”更方便,所以也成為人們的產品。
家長和教師應賦予未成年人權力,創造適合未成年人發展的數字環境。在2023年2月召開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教育部發布了《教師數字素養》,要求教師利用好數字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學習。同樣,家長也迫切需要提高數字素養,增強數字思維、數字認知和數字技能,利用好互聯網平臺上的數字文化資源,與孩子一起培養綠色智慧的生活方式。家長和老師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對,讓孩子從開卷有益到“開屏有益”,從簡單的娛樂到娛樂。
平衡線上生活和線下生活?;ヂ摼W的發展增加了知識的普遍性,給孩子帶來了新的學習體驗和獲取知識的渠道。家長和老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孩子平衡線上生活和線下生活。我們不僅要注意豐富孩子的線上生活,讓孩子過上高質量的數字化生活,還要注意孩子的線下休閑、社交、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讓孩子有一個健康積極的線下生活,更有利于孩子把線上生活和線下實踐結合起來。
平衡娛樂和教育。在短視頻的視覺趣味包裝下,知識讓孩子感覺更有趣,學習更輕松愉快。但是,在很多家長和老師眼里,他們總覺得“不像”學習,因為在成年人眼里,他們應該“學無止境,努力工作”。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孩子,玩得開心才是硬道理。家長和老師要注意平衡兩者的關系,既要滿足網絡一代的學習變革需求,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參與感和歸屬感,又要注意在娛樂中增加教育,讓孩子在快樂中不至于產生網絡迷航,從而消除學習的重要求。
平衡短小化和系統化。短視頻不僅是短視頻的優點,也是短視頻的缺點。短知識更方便學生觀看,更符合孩子短時間注意力的特點。然而,學習知識也需要系統化,以避免“盲人觸摸圖像”。家長和老師要利用好自己的優勢,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構建自己需要的知識體系,圍繞某個話題、某些問題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討論,讓孩子在學習短視頻時克服自己帶來的問題。
平衡兒童實踐和兒童保護。短視頻的彈幕、評論和直播更具互動性,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優點是孩子在網上學習時有更多的機會參與、思考和互動。問題是也可能給未成年人帶來風險。因此,我們不僅要鼓勵未成年人參與更多的實踐,還要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家長和老師特別需要增強孩子的保護意識,提高自己和未成年人的數字素養,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