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第六屆岐黃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會上發布了新時代中醫藥標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包含中醫藥新學說新學科形成、中醫藥臨床療效優勢發揮、中藥現代化關鍵技術突破三大類別15項成果?!爸嗅t脈絡學說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名列第一大類別“中醫藥新學說新學科形成”的首位。
“中醫脈絡學說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位列新時代中醫藥標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首位。
據悉,為發揮好重大標志性科技成果的示范作用,引領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華中醫藥學會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經過公開征集、系統梳理、專家論證以及征求意見等環節,遴選出了新時代中醫藥標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
新時代中醫藥標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在論壇開幕式中發布。
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解讀了《新時代中醫藥標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陳凱先院士表示,本次發布成果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拓展中醫藥學科新領域,開創中醫藥研究新范式;二是聚焦中醫藥臨床療效優勢,引領臨床決策的變革;三是突破中醫藥發展瓶頸,攻克中藥現代化技術難題。
陳凱先院士評價說:“‘中醫脈絡學說構建推動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既把理論的創新發展起來,又把臨床的應用和新藥的研究帶動起來,開辟了中西醫結合防治微血管病變新領域,形成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新突破。”
絡病理論是中醫學獨特組成部分,《內經》奠定絡病理論基礎,漢代張仲景首創通絡方藥,清代葉天士豐富發展絡病治療藥物,成為絡病發展史上三個里程碑。由于中醫發展史上重經輕絡現象,始終未能形成系統絡病理論,如清代喻嘉言所言“十二經脈,前賢論之詳矣,而絡脈則未之及,亦缺典也”,葉天士亦云“遍閱醫藥,未嘗說及絡病”“醫不知絡脈治法,所謂愈究愈窮矣”,絡病研究成為歷史留給當代的重大課題。
在傳承絡病研究基礎上,首次系統構建絡病理論體系,創立中醫絡病學新學科并建立兩大學科分支——脈絡學說和氣絡學說,被路志正國醫大師評價為“中醫絡病研究史上的第四個里程碑”。首次系統構建脈絡學說指導血管病變防治,提出核心內容——營衛理論。提出“孫絡—微血管”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微血管病變的理論結合點和治療突破口,揭示心腦血管重大疾病治療的關鍵機制是微血管保護,微血管保護的核心機制是內皮細胞保護。國際標準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循證研究解決國際醫學界重大難題,研究證實:通心絡膠囊有效抑制穩定易損斑塊,明顯減少心腦血管事件,有效治療急性心梗無再流,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參松養心膠囊填補快慢兼治、整合調律的藥物治療空白;芪藶強心膠囊明顯提高慢性心衰臨床療效,降低死亡率和再住院率。研究成果發表于JACC、Nat.Rev.Cardiol.、Circ.Res.等國際權威雜志,獲得國內外醫學界高度認可。973項目專家組評價:“脈絡學說營衛理論形成了指導微血管病變性重大疾病防治的新理論,屬于中醫藥學術研究的原創成果,取得中醫藥治療微血管病變重大突破。創立了‘理論+臨床+新藥+實驗+循證’一體化的中醫學術創新與轉化新模式,為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發展做出了示范?!痹擁椖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論壇以“創新引領,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楊震,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余艷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于文明等出席會議并發表致辭,張伯禮、叢斌、黃璐琦、陳凱先、仝小林等兩院院士,國醫大師王慶國教授以及科技、產業管理部門的知名專家等作學術報告,旨在介紹新觀點、新進展、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法以啟發思路,凝聚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