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中至2024年9月初,由中央美術學院崔曉東教授工作室聯合廣東羅浮山羅浮院子主辦的羅浮山古畫“元 王蒙《稚川移居圖》”臨摹大賽活動在全網火熱啟動了,由藝術大師黃胄創建的我國第一座民辦公助的大型藝術館擔任學術指導(崔曉東:炎黃藝術館館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山水畫教研室主任),中國地名學會洞天福地專業委員會、北京天祈文化有限公司、惠州市中國畫學會、博羅縣美術家協會、博羅尚真美術館等多家專業機構和企業作為協辦單位。
活動發布的資料顯示:羅浮山,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山,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古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加強文化交流與互動,特策劃舉辦羅浮山古畫“元 王蒙《稚川移居圖》”臨摹大賽。
元 王蒙《稚川移居圖》,此畫橫54厘米、縱120厘米。想必不少對古代書畫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物以稀為貴,古代書畫作品具有不可再生性,越是名家作品,越是畫作優秀之作品,往往價格都是驚人的。就比如這次臨摹的這幅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圖》,就彌足珍貴,此畫于2011年在北京保利拍賣,拍賣時經過十幾次叫價,最終以4.025億元的天價被拍下。
據了解,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是著名書畫大師趙孟頫的外孫,詩書畫文全面精深。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王蒙隱居于黃鶴山下,過著“臥青山、望白云”的閑居生活。王蒙的山水畫師法王維、董源、巨然,更受其外公趙孟頫的影響,其渴墨苔點錯落充實的寫景,重山復水的布局,以及繁線密點的“解索皴”、“牛毛皴”技法,對明清以后的中國山水畫產生巨大的影響。他用蒼茫寫意之韻,寄托了被蒙古人統治下的元代士大夫逃避現實,隱居山林的精神向往。工詩文書法,善畫山水,王蒙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元四家”。然而,王蒙的畫作并不多,這也成為了他的作品珍貴的重要原因之一。
《稚川移居圖》描繪的是東晉名士人葛洪攜帶家眷移居羅浮山修道煉丹的故事。羅浮山位于今天廣東省博羅縣境內,是道家傳說的仙都。東晉的葛洪是道教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看破紅塵,立志修道,移居羅浮山,著書傳教36年。王蒙畫的就是葛洪的這次搬家。這幅作品是王蒙70歲時創作的,也是王蒙極具個人藝術特色的成熟之作。
畫中層巒疊嶂,幽谷險峻,編織自然。紅葉綠樹和蜿蜒流水點綴山間,是嶺南地區特有的風景,也是避世野逸的理想之地。人物集中于畫面的下部,一位老者一手持扇,一手牽鹿。鹿、鹿背上的葫蘆、經書,三位一體,既寓意“福祿壽”,也寓意著有道則是福,有道則有壽。走上了窄窄石板橋的葛洪正從凡世走向仙境,環繞過群山的溪水從橋下流過。“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本褪侵袊鴤鹘y意義上的風水寶地,更是一處修道煉丹的好地方。
整幅畫焦墨渴筆,繁密見勝,重巒疊嶂;長松茂樹,筆墨沉酣;干濕互用,變化多端;既有秀潤清新的生動細膩,又有厚重渾穆的充沛之勢;用筆老辣熟練,縱橫肆意,端倪難辨,可謂是王蒙的巔峰之作。畫卷上方留白處,不僅依稀可見王蒙題款,還有韓性、樂遠、陶復初、倪瓚、陸居仁、錢岳、陳則七位重量級名士的題詩和諸多名家印章,顯現出這幅作品與眾不同的厚重與不凡,這使得這幅畫的收藏價值更高。王蒙作為元末明初畫家,他的這幅作品則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既有寫實,又是虛幻,是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高度結合,象征著一個時期的完畢,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稚川移居圖》,以其精妙的筆墨、眾多名士的題跋、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近20余枚收藏印,以及傳奇的身世,在歷史風雨中輾轉八百年后,一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就用4.025億這樣一個震撼的數字,毫無懸念地成為中國拍賣史上最昂貴的古代畫作。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