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新聞記者 郭博昊
近些年,財政局非稅收入增長也伴隨著社會各界對當地借助行政事業性收費收益、罰沒收入帶動收入反對之聲。近年來,非稅收入的主要來源卻各有不同。國家財政部近日公布的4月財政收入資料顯示,前4月,非稅收入同比增加6.8%。在其中,全國各地行政事業性收費收益同比減少13.3%,罰沒收入同比減少18.7%,而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卻同期相比大幅上升26.7%,拉高了全國各地非稅收入增長幅度。
采訪專家指出,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高增遭受收入增加、低數量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應注意到,該項收益多見非傳統、一次性財政總收入,欠缺可持續,加上經濟發展回暖的前提仍不牢固,世界各國各種不可控因素比較多,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能否成為財政總收入增長點將依賴于經濟發展身體情況。
前4月收入增加26.7%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升總體穩步發展,但財政總收入工作壓力依然存在。“4月全國各地一般公共財政收入累計同比提高1.54%,僅較3月柔和回暖1%。4月財政收入提高依然受制于經濟回暖抗壓強度?!闭猩套C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強調。
“要減輕財政局所面臨的工作壓力,維持財政總收入持續增長,需要靠非稅收入的提高?!敝醒胴敶筘斦悇諏W院常務副院長李小榮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入是非稅收入的主要來源,這就需要政府與各個國有資產監管組織做大做強國有資產處置以平穩財政收入。”
近年來,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同期相比展現出快速上漲趨勢,變成帶動非稅收入的重要因素。一季度該收益同比增速達到32.4%,1~4月份同比增加也達到了26.7%。
在李小榮看起來,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關鍵有二。一方面,各個地方多種渠道盤活閑置資產,與礦物資源相關收入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受同期相比疫情影響低數量危害,在今年的增長幅度比較大。
事實上,財政系統在近些年不斷逐步完善國有資源(財產)管理方法。2018年調整的新預算法第二十七條確定了國有資源(財產)做為費用預算收入支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了國有資源(財產)管理方法。國家財政部還在近些年積極主動健全國有資源(財產)管理方法,2022年5月,國務院令下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明確提出,合理盤活存量資產,產生存量資產和新增加投入的穩步發展;2022年11月,國家財政部公布《關于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指導意見》確立,加速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各種國有制資產盤活運用。
依據《國務院關于2021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2021年,全國各地國有企業資產(沒有金融機構)總金額308.3萬億、國有資產利益86.9萬億;全國性行政部門服務性國有資產處置總金額超54萬億。
“在更全面完備的管理模式下,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勢必會有所上升。”李小榮表明,全國各地為了適應國有資源及資產應用體制改革和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工作需要,都積極推進國有資源及資產開發設計、管理方法、所使用的合理方式。
收益增長幅度也將下降
李小榮覺得,國有資產處置在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其他財產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市場經濟下,國有資產處置可以調整國民經濟運行,實行宏觀經濟公共政策。降低企業成本國有資產處置有利于基礎設施、關鍵產業發展,為財政局“開源系統”,推動經濟穩定迅速運作。
除此之外,做大做強全國各地國有資產處置也將有利于變小地域社會經濟發展差別。“盡管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實行了很多區域經濟發展現行政策,但區域經濟不均衡問題依然具有,國有資產處置的經濟實力、總量在地區差異調整中能夠發揮比較大功效。做大做強各地國有資產處置有利于地區因時制宜地做好本地經濟發展,激發國營經濟的帶頭作用,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材料結構。”李小榮強調。
針對后面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行情,李小榮判斷,從全國各地發布的財政局運行狀況看,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入是財政總收入增長速度的重要基礎點之一,并且從以往主要表現看,2014年至2022年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都有提高,所以在今年經濟恢復得場景下,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更有可能維持增長態勢。
但是也要見到,“上年5月起我國相繼對規模性做大做強國有資產處置作出相對應布署,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工資高提高提高了數量,預估后面此項收益增長幅度或有所回落?!崩钚s表明。
李小榮強調,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益多見非傳統、一次性財政總收入,欠缺可持續,加上經濟發展回暖的前提仍不牢固,世界各國各種不可控因素比較多,下面國有資源(財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率取決于經濟發展身體情況。
鐘正生還認為,上年當地政府以盤活存量資產等方式閃展創收,在今年的伴隨著閃展室內空間下挫、稅款壓力緩解,該要素有一定的潮水退去。后面財政收入增長對經濟回暖、稅款提升的依存度也會提高。
消費界所刊載信息,來源于網絡,傳播內容僅以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站觀點。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數據和分析均來自公開渠道,如有任何不實之處、涉及版權問題,我們會及時處理,舉報投訴郵箱:Jubao_404@163.com,
未經書面授權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違者必究。
Copyright © 2012 -2023 CONSUMER 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贏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粵ICP備14076428號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5336號